close

每個人皆有自己的意見,觀點。

以輔助國家為例︰魏晉南北朝時,當士族地位已是高不可攀之時,

他們便認為輔助皇帝之職為俗務,不予理會,終日沉醉玩樂。


而寒門則恰恰相反,他們覺得成功之訣在乎權力,

要得天下,必先努力。

這就是兩者間的身份,地位,環境,所造成的結果。 



不過,他們存在卻讓問題隨之而來。


「妥協」——一個常社會出現詞語,為什麼它出現於人前呢? 



其實朋友,家人之間有少量「妥協」是可理解的。

畢竟,人的看法跟論點起源於其自身環境,

每個人曾面對,接觸事物不同,從而衍生不同見解。 


試細想,你跟朋友,

同事討論中難道一直是風平浪靜,

無風無雨,那怕是暴風雨前夕吧! 


例如︰最簡單問題——討論去哪兒用晚餐,

七八個人之中一至兩位對某種食物有敏感。

本來小事一樁,只要大家避免選擇友人不適合的食店便行了。

不過,總有人喜歡雞蛋裡挑骨頭。



這類人的確讓人懊惱,就在這種情況下,有二個普遍狀況出現︰

一‧不歡而散;二‧妥協。

兩者同時有令氣溫立即由攝氏39度降至19度的本領,

感覺好像一個汗流浹背的人在極為短促的情況下,風乾衣服,

那時的他一定渾身不自在,皮膚跟衣服黏黏貼貼的,

但是又不能馬上脫掉衣物,又悶又臭,真是有苦自己知。 




姑且不論選擇如何,裂痕之端亦現於彼此之間。

有人說︰「百忍可成金」又或是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。

可是捫心自問,在那一刻,你真的完全毫無界蒂地與對方談天說地?

相信答案已呼之欲出。



「妥協」——指敵對的雙方,彼此退讓部分的意見、原則等,

以消除爭端,謀求融洽的行為。(資料來源︰國語辭典)。


倘若人需要請出它之時,那麼就代表他/她,

只是同意對方「部份」的意見,而非全部的。

加上,「妥協」一詞略有貶意,讓人感覺負面,不情願之感。



我覺得短暫性「妥協」或許緩和了當時氣度,

可是若大家皆是偏執之人,那刻的溫度則不斷保留,

甚至有下降趨勢,聰明如你,該不會讓這情況發生的,對不? 




不過,如果彼此是豁達之人則另作別論。

就如道家之始莊子常跟好友惠子「聊天」。


他們談天方法十分特別,且今一直有人沿用此法,是什麼方法?

在《知魚之樂》(注一)中,莊惠二人閑遊橋上,

莊子俯視橋下的鰷魚,覺得其樂也,

惠子便問何以得知,二人為魚是否樂而討論不休。


這正代表他們各有自己觀點而論之,

「妥協」或「同意」對二人而言並不是如此重要,

「論」才是主體,還有他們面對問題的態度差異而出現相對後來。 



事實上,不同的人處理問題,

紛爭手法各有不同,你會選擇怎樣的方法呢? 





注一︰

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

莊子曰:「儵魚出遊從容,是魚之樂也。」

惠子曰:「子非魚,安知魚之樂?」

莊子曰:「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魚之樂?」

惠子曰:「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魚也,子之不知魚之樂,全矣。」

莊子曰︰「請循其本。子曰『汝安知魚樂』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,我知之濠上也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c07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